
茶藝茶道
中國茶道的包容之心
點擊數:20262014-11-19 16:16:15 來源: 英德英玖紅茶業有限公司,英德紅茶英紅九號茶葉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拼音:chá dào 英語:tea ceremony)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中國茶道是包容的,它的包容包括3個層面:茶性的包容、茶道的包容、茶人的包容。
茶性是包容的。
茶既可以清飲,也可調飲,可加奶、加果汁、加糖、加香料、加酒……調制出風味不同的各種飲料,所以茶被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社會地位的男女老少所珍愛,成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茶道是包容的。
在中國茶道的基本理論中,融匯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華。茶與儒通,通在中庸之道,通在格物致知,克明峻德,通在齊家治國平天下;茶與道通,通在天人合一,通在道法自然,通在達生、貴生、尊生、養生;茶與佛通,通在茶禪一味,通在無住生心,通在活在當下,通在“平常心是道”,通在“日日是好日”。
正因為中國茶道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所以才能發展成為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學貫三教、雅俗共賞的雋永文化。
茶人是包容的。
早在唐代,中國茶道的創始人茶圣陸羽便為后代茶人樹立了榜樣。他的師友中既有智積禪師、詩僧皎然、高僧道標,又有道姑李冶、道士張志和,更有崔國輔、顏真卿、皇甫冉、戴叔倫、李齊物、李復等一代名儒和達官顯貴。
歷代茶人中既有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以及康熙、乾隆這樣的封建帝王,又有白居易、張藉、張又新、蘇東坡、黃堅庭、陸游、范仲淹、歐陽修、朱熹、金農、鄭板橋這樣的文人雅士,更多的是許許多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當代社會出現了信仰危機,人心的冷漠,人性的偏執,物欲的膨脹,道德的淪喪,使得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矛盾與對立,使得社會危機四伏,因此倡導包容,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包”者,包含容納之意。 “容”者,接納、原諒、寬容、忍耐之意?!昂<{百川,有容乃大”,這是大自然的包容;“宰相肚里能撐船”,這是政治家的包容?!疤煜虏枞耸且患摇?,這是茶人的包容。
包容之心可使人超越地位的尊卑,超越圣凡的對立,超越信仰的不同,超越文化的隔閡,超越民族、窮富、年齡、性別,讓所有的人都懷著一顆平常心、歡喜心,共享大自然恩賜給全人類的甘露——一盞清茶。
有了包容之心,這個世界就變得祥和。有了包容之心,我們便會生活在友情的陽光下,生活在愛的懷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