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動態
英德茶葉產飲歷史和現代英德茶業發展成就、動力
點擊數:68442014-11-18 17:52:45 來源: 英德英玖紅茶業有限公司,英德紅茶英紅九號茶葉
英德地處南亞熱帶過渡地區,是全國最佳的茶葉商品生產區域和全國20個最大的茶葉商品生產基地之一,是全國著名的“紅茶之鄉”。在國內外,只要人們一提起茶,便會把茶與英德聯系在一起。哪么,英德茶葉生產和飲用始于何時?現代英德茶業發展有何成就?所取得成就其發展動力是什么?本人從事茶葉技術研究與技術推廣工作40余年,對英德茶葉產飲歷史作過較為深入的研究,對現代英德茶業發展的成就和動力亦較為了解。為此,特撰寫此文為英德茶業留下一些參考資料。
一、英德茶葉產飲歷史于何時
據英德考古發現表明,英德在10萬年前或更早年代就已有人類活動,7千年至1萬年2千年間不但開始訓化飼養食草類動物和制作粗陶,而且已經開始栽培水稻,它說明英德先民們 已從采集漁獵經濟轉變為鋤耕農業經濟時期,原始農業已經開始了。
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顯示,中國西南部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而巴蜀是中國茶業與茶文化的搖籃。秦漢統一中國以后,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強,尤其是茶的種植、加工、飲用習俗首先向東部和南部漸次傳播開來,在秦漢統一中國不久,茶的栽培、加工、飲用習俗就由巴蜀傳播到湘、粵、贛毗鄰地區。據《嶺南古邑——英德》記載:西漢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英德境內,置湞陽、浛二縣,隸屬桂陽郡。其后,中原大批軍政文職人員進入英德,他們在進入英德同時,帶來了中原的文化、習俗和農業技術。據《英德縣人民政府志》記載:公元前111年中原人茨充任桂陽太守時,獲悉當地鄉民不懂種植桑麻,不知織布縫衣、做鞋,便教民種桑養蠶和種植麻等來織布縫衣做鞋,把中原文化、習俗和農業技術傳播給英德先民。東漢時,英德屬荊州政區,中原的文化、習俗和農業技術已在這里廣泛傳播,深入到千家萬戶,那時英德人可能已開始飲用一種藥用植物代用茶——苦丁茶。據《桐君錄》記載:“南方有瓜盧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通夜不眠?!粡V最重,客來先設,乃加茸?!薄队⒌驴h志》記載:“登,一名皋盧,產觀音山。葉大如掌,以片葉入壺,色味俱足,多反苦澀,治咽喉之癥?!睋限r業大學陳興琰教授考證,瓜盧即皋盧,為現今苦丁茶。本人亦曾引證大量史料證明,瓜盧即現今苦丁茶??喽〔铻槎嗫贫鄬倏喽〔璺N,植物學名為Iiex kudingcha C J Tseng,其產品為茶藥兩用植物代用茶。據調查,英德市現有百年以上大苦丁茶樹178株,占目前全國已發現苦丁茶大樹資源的2/3,并經專家們審定為優良品種。全國目前已發現4個品種9個系,即英德種木朗品系、寶晶宮品系、望埠品系、參味品系、大埔品系、浸潭品系等7個系和海南種保亭品系、廣西大新品系、龍州品系等。茶葉界不少學者認為《桐君錄》成書于東漢,但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朱自振研究員認為應在南北朝。因此,英德至遲在南北朝就已開始飲用苦丁茶了。
那么,英德茶業生產飲用茶葉又始于何時?據中國農業學院茶葉研究所程啟坤、莊雪嵐等編著的《世界茶業100年》稱,英德茶業始于唐代,是唐代韶州三個產茶縣之一,是宋元時期廣東11個產茶縣之一,到明代是廣東27個產茶縣之一,到鴉片戰爭前是廣東省70個產茶縣之一,是鴉片戰爭后廣東84個產茶縣之一。據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茶圣陸羽著《茶經·八之出》中記載:“嶺南,生福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闭f明韶州最遲于唐代就已產茶,而且品質優良,與《世界茶業100年》中的研究吻合?!队⒌驴h志·物產篇·茶類》中記載:“若中隅西華山茶相傳六祖手植?!绷?,名慧能,生于638年,卒于713年,為唐代名僧,禪宗南派創始人,佛教史上稱為禪宗六祖。他于唐儀鳳二年到廣東曲江縣南華寺傳經,著有《六祖法寶壇經》,成為禪宗的“宗經”。英德西華山建有寺廟,離南華寺只有幾十公里,六祖到西華山植茶符合佛僧在寺廟附近種茶的史實。
《衡州圖經》記載:“茶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睋V東省農業廳方金福高工考證,廣東于西漢以前就已產茶用茶,西漢末年己有少量茶葉銷往南洋諸國,而廣東人工種茶則始于南朝梁武帝時期。據查,現今英德前身之一的浛洸縣,曾于公元507年置衡州,《衡州圖經》所載是指衡州地區的山谷里已栽植茶樹。另據《英州眾樂亭記》記載:“唐人元杰偕寺僧智捷,開東嶺洞谷為名并序,刻絕壁間。涵暉谷、陵煙嶂、飛霞嶺、島、煮茗臺、寒翠亭,皆唐人遺跡?!北姌吠そㄔ谟⒌率袇^南郊風景勝地南山,為英州知州方希覺于宋紹圣元年建成,《英州眾樂亭記》由宋英州州守李修撰文刻于南山摩崖。元杰,字長夫,河南人,其兄元昭肅于唐元和十一年任湞陽縣令,元杰偕寺僧智捷探訪其兄,游南山果業寺,撰文《湞陽果業寺開東嶺洞谷銘》,并刻于南山摩崖,《英州眾樂亭記》所記述的就是這一件事?!队⒅荼姌吠び洝分杏涊d的涵暉谷、煮茗臺等六景均為唐代南山風景景觀。煮茗臺建筑在南山北山腰,為游人登山途中煮茗飲茶的地方。而在眾樂亭左側約6米處的崖壁上鐫刻有唐人元杰手書的“煮茗臺”三個字,每個字24厘米見方,直書楷體陰刻,在石刻“煮茗臺”三個字的左下側鐫刻著南宋高宗建炎三年時任英州知州汪任以“煮茗臺”為題的題詩一首:“石梯千級杖藜行,行到山腰足暫停。漩汲靈泉煮佳茗,渴心滋潤困魔醒?!惫?097年,左朝奉大夫新提點兩浙路刑事朱伯虎在游南山至煮茗臺煮茗飲茶時,對煮茗臺贊不絕口,詩興大發,賦詩一首:“松竹蕭森水石閑,亭臺高下聳層巒。環觀疊幛千重碧,俯瞰澄江萬頃寒。佳景直宜南國詫,畫圖堪與北人看。使君賢雅強行樂,皆向東山羨謝安?!睆囊陨蟽墒自娭形覀兛梢悦枥L出當時煮茗臺周邊是溪流潺潺,泉水甘洌,樹木蔥蘢,翠竹繁茂,花草飄香,鳥蟬齊鳴,風景幽雅的風景勝地中品茗的好地方。在這種環境之下,真可以使嘆茶之人進入“塵心為之潔,濁目為之清,愚思為之朗,胸廓為之開,煩惱困惑被融釋”的境界,怎么不使人為之陶醉呢?宋詩中的“南國詫”,“詫”是古代茶的別名,“羨謝安”,謝安是晉時衛將軍,特別鐘愛飲茶。詩中反映了當時英德已十分普及飲茶。宋仁宗時期著名文學家梅堯臣在任英州別駕時曾以《山茶》為題賦詩一首:“南國有嘉樹,華茗玉杯。曾無冬春致,常冒雪霜開”。南宋英州知州汪任在《南山六十韻并小序》一詩中敘述右丞蔡公:“于此或煮茗,江心汲澄瀾?!泵魅藢O鈺在《寒翠亭》一詩中有:“嶂暗翠微排兩陣,茗留香積憩禪居”。王大用亦有:“山中日月閑花鳥,洞里乾坤辭玉壺”詩句;清人張人和亦有“煮茗涵暉谷,鳴弦眾樂亭”詩句;楊照亦有“壺中長日月,檻外集帆墻。始識山川美,臨風瓣香”詩句;龔百朋的“品泉宜靜夜,茗碗更誰同”詩句;袁樹的“方將定心魂,煮茗邀儕友”詩句;以及周華林的“煎茶行院供談笑,耿耿園林暈畫欄”等茶與茶文化詩句,反映了當時英德人飲茶之風十分興盛。
《英德縣志》還記載:“赤朱山茶、石蓮鄉藍山茶、阿婆嶂嶺茶、溪頭鄉黃嶺茶、鶴子鄉浮云山茶皆奇品……又有名葫蘆茶,叢生,莖小而長,葉尖如指,能消暑解毒,治小兒疥瘡?!薄队⒌驴h續志》又記載:“茶產羅坑、大埔、烏泥坑者,色古味醇,如樸茂之士,真性自然殊俗。其余黃金山、水邊、黎洞、黃寨等處所產遠不為逮?!?.五朗嶂產茶,氣味清絕。觀音山,舊名,亦產茶?!边€說:“近聞閩客在近地烏泥坑教人制造綠茶,矯揉造作,殊失本來面目?!薄吨匦抻⒌驴h志》記載有貢茶數量:“葉茶七十斤七兩,國朝,芽茶一十四斤五兩?!睆囊陨鲜妨峡芍?,英德至清代時茶業生產仍十分興盛,而且產地眾多、品質優良,還出貢茶呢!以上史料還印證了《世界茶業100年》中英德茶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在廣東茶業生產中的位置。
客家擂茶與擂茶粥起源于漢代湘粵贛邊區,至今仍在廣大客家民系中流傳,它是我國飲食文化中的一顆活化石,也是我國茶文化中一朵奇葩。流行于英德客家人中飲用擂茶和食用擂茶粥的習俗,反映了古代飲食遺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英德悠久的飲茶史。目前,英德茶趣園把品飲擂茶與食用擂茶粥作為飲食文化和茶文化傳統介紹給廣大游客,使游客在品飲擂茶和食用擂茶粥時感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了游客們的喜愛,廣東電視臺還把它拍攝成電視資料片。
綜上所述,英德茶葉產飲歷史應始于南北朝,而唐代英德茶業生產已有一定規模,飲茶之風已很普及,宋元明清長盛不衰。